依大人,還是孩子的需求,我也想要有自我
有時候我一直想,為什麼我一直胖起來。然後我又一直想,為什麼我一直需要喝拿鐵。我的假日就是一杯又一杯的拿鐵,有時再配上點心,然後我就一直胖著,當我突然想通的時候,原來是因為「我活的沒有自己」。
成為媽媽就成了「時間管理大師」,總是善用每一分的「可用時間」給了家人,我頂多只能耍耍老招「提早起床」,趁著全家還睡覺偷溜出門,好好的安靜吃早餐。
以一個假日來說,除了早餐之外的時間,剩餘的幾乎都是圍繞著小孩展開一天的生活,勉強著去不想去的購物中心,想著今天要去騎士堡、還是愛樂園,想著去了又要怎麼讓小孩乖乖回家,零零總總的瑣碎,最後我能給自己的,就只剩一杯「拿鐵」。
於是喝著這杯拿鐵,有時又再來口點心,然後就算我每週運動數次,我的體重也不會再少去。
不過,這並不是一篇減肥文,也不是一篇請教怎麼減肥的文章,我想說的是「如果一個人活的沒有自己,那生活就會充滿了很多的麻藥」,有的人是酒,有的人是菸,而我是那杯拿鐵⋯還有其他的零食。
於是故事又推進到了這個週末,這其實是我們的日常。我那位向來對工作很有責任心的老公,如果有什麼他想破關的問題,他就會用著週末的時間,一步步的做著他的研究,我看著他時不時就打開電腦、敲擊電腦鍵盤,又覺得不敢打擾他,又覺得不可思議,家裡那麼吵,你怎麼有辦法能如此專心?
這時我想到老公曾經跟我說,他最喜歡待在家,是個不出門也無所謂的人類。只是當我越看他如此在家自在,我就越覺得自己充滿了一股「怨氣」,好想對他說「你也來陪孩子玩啊」,但話要說出口了的時候又止住,想起了他其實也有帶孩子與我出去,雖然地點不佳,但也是有盡力的拿著錢包付出各種餐費、下午茶的開銷,他其實也用著自己的方法「對我們好」。
而我到底想要什麼?
我的思考是矛盾的、我好像在期待什麼但我又說不出來,而我又到底在「怨氣」什麼?當我帶著這團「鬱悶」,坐在客廳的沙發,眼前孩子玩火車看電視,老公依然打著電腦,阿婆依然大聲的講話,家中的吵鬧讓我無法專心,我能做的事只剩下沒有意義的滑手機⋯
就這樣滑著滑著,看見了鄧惠文醫生一篇「依大人,還是孩子的需求」突然就明白了⋯。
當我看著老公如此的「自在」,當我想要指責他「你也來陪小孩玩」,那個瞬間⋯我期待的其實是「我也好想要做自己」、「我也好想有自己」。於是那天晚上,我問了Chantelle Chung明天一早要不要去爬山,她阿莎力的答應我了。
我們見面的時候,我說了這個故事,也說了這個地方我有三年沒來了,而我以前很喜歡來,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,我只記得自己是位媽媽,而忘了我也是個「人」。
謝謝,大人學同學先瑜的陪伴,讓我找到一個地方的自我。
也謝謝老公,我跑去爬山你終於1打1帶小孩吃早餐。
.
.
.
而最後我覺得,人的頓悟,人的察覺,往往不會從天而降,但如果我們能保持閱讀的習慣,卻總能夠幫助我們找到「頓悟」的蛛絲馬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