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習慣沉澱之前,習慣會改變
讀《原子習慣》「在習慣沉澱之前,習慣會改變」實作分享。
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,用了四個框架來講述習慣這件事。從一開始的抽絲剝繭去了解,我們想要建立的習慣對我們的影響,到後來教導數種方法,讓我們有機會維持習慣,一直到最後講述了「習慣追蹤」,而我在「習慣追蹤」中發現,我們不可能事事都善盡善美,因為「在習慣沉澱之前,習慣會改變」。
「習慣追蹤」是《原子習慣》四個框架中的最後一環,也是我實作練習之中,思考與淬鍊最久的地方,因為它的效益是最不容易發現的。或許會以為習慣追蹤,是為了保持習慣持續下去,而其實是為了讓我們明白「習慣沉澱」了。
讀原子習慣的初衷,我認為是「求改變」,求取透過習慣建立,來使得自己更好。所以在練習的那個時候,可能會優化原有的習慣,或是建立以前沒有的習慣。我自己這一次的實作練習,是在建立以前沒有的習慣。雖然這幾個習慣以前都曾有過,但是隨著 2021年台灣 COVID-19 的疫情整個砍掉重練。
「習慣追蹤」的方式,我覺得因人而設計,每個人會有自己習慣的工具,而我則是習慣用 Evernote 。我習慣用 Evernote 的「核取方塊」,當我做完一個習慣就將方塊打勾,而我是這樣設計的:
①②③④⑤⑥⑦
☑ ☐ ☐ ☐ ☐ ☐ ☐ 早上運動
☑ ☐ ☐ ☐ ☐ ☐ ☐ 早上看書
☑ ☑ ☑ ☐ ☐ ☐ ☐ 晚上運動
☑ ☑ ☑ ☐ ☐ ☐ ☐ 讀書(日文)
☑ ☑ ☑ ☐ ☐ ☐ ☐ 靜心
橫軸的 ①、②、③ 是星期一到星期日,縱軸是我想要建立的習慣,如果當日完成了,就會打勾。一開始我在《原子習慣》書中萃取到的想法是「追蹤會使得習慣被達成」,而後來我卻有了另一層的心得,習慣追蹤會發現出「什麼才是最終做得下去的習慣」。
一開始的時候,都想的很美好。我早上運動又看書,晚上也讀一篇日文的短文,我在第一週做得到,也在第二週做得到,我以為我做得到,覺得就這樣下去,我今年一定可以成為很棒的人。於是我開始…「睡過頭」。
就是怎麼樣也無法在七點前起床,而且也感覺到光是想像到隔天要早起、要運動、要看書,就有一種需要「撐著」的負擔,而到後來,觀察了整個的習慣追蹤,就辨明出了「做得到/做不到」的習慣。
①②③④⑤⑥⑦
☐ ☑ ☐ ☐ ☐ ☐ ☐ 早上運動
☑ ☐ ☐ ☐ ☐ ☐ ☐ 早上看書
☑ ☑ ☑ ☑ ☑ ☑ ☑ 晚上運動
☑ ☑ ☑ ☑ ☑ ☑ ☑ 讀書(日文)
☑ ☑ ☑ ☐ ☑ ☑ ☑ 靜心
看著我的習慣追蹤,我突然覺得,我們或許不是那麼的了解自己,但是自己背後的本能,會幫我們決定「怎麼做這件事,是相對舒服」。譬如說運動,隨著家裡買了跑步機,徒手的肌力訓練的體驗,已經輸給跑步機的體驗,而且跑步機的空間還添購了空氣清淨機,加上還能用 iPad 看劇,以至於就算是在跑步機上運動 45分鐘也不感覺是損失,而是一種享受。
①②③④⑤⑥⑦
☑ ☑ ☑ ☑ ☑ ☑ ☑ 晚上運動
☑ ☑ ☑ ☑ ☑ ☑ ☑ 讀書(日文)
☑ ☑ ☑ ☐ ☑ ☑ ☑ 靜心
於是整個習慣追蹤表,也跟著調整了,這個變化與調整就展現出了「習慣沉澱」,而沉澱的習慣,就是我們進行的下去的習慣。這樣的記錄,看的好像是「讓我做到習慣」,其實是自己心流微微轉變的一項資訊,而看你怎麼解讀它。
.
.
.
而最後,有關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,我個人相當推薦。我其實有說過自己在 2020年才開始讀書,而我也不太有時間查看書評,家中一直有閱讀習慣的先生是跟我分享說,這本書是難得的「中譯很強」,就算是翻譯書,也能使人順暢的閱讀。除了「習慣」,我也在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「人性」的觀點,譬如我就在這裡知道了「為何越買越多的狄德羅效應」,增廣了自己的見聞。
好書,值得讀讀。
全部的《原子習慣》實作分享共有5篇,請參考連結。
https://yunchiacat.squarespace.com/b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