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不偷偷的跑掉,為了你
不知道,大家有一樣的經驗嗎?不管是自己或是長輩,面對幼小的孩子,有時候會習慣一件事,就是偷偷的跑掉。
有時候,是害怕要短暫離開孩子,但被孩子纏住,就不能去了。有時候只是想下樓拿個外送餐點,怕孩子也要跟去,覺得有些麻煩。還有些時候,是下意識就做了這件事。
然後就,偷偷的跑掉。
而且,有時候是自己想偷偷跑掉,有時候又是別人怕小孩哭泣,叫你趕快偷偷跑掉。
我自己也做過這件事,後來一次跟慈暉幼兒園的老師的談話中,我就下定決心不再偷偷跑掉了。老師簡單的意思是「我們要當孩子是大人,要給予尊重,要相信幼小的孩子」
這樣簡單又熟悉的育兒分享,喚醒了我另一個層面的思考,就是我們大人常說的「換位思考」,當我意識到這件事的時候,也是我開始了解小孩的時候。
我們大人常用「大人的思考在看待小孩」
我只是短暫離開,為什麼你要哭著纏著。因為小孩不知道什麼叫「你會回來」。大人其實都懂這件事,但是小小孩還沒學會這件事。
你回來之前的「等待」,其實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一件「感受不好的事」,只是大人因為長年的經驗,知道自己要等多久,也懂怎麼排解等待的焦慮,不知不覺就忘了,等待其實是一種焦慮的感覺,「等待」其實會勾起緊繃、煩躁的感覺。
對孩子而言,我不知道我要等多久,是一種無止境的等,還是你會回來,而孩子唯一會的表達只有笑跟哭,這種緊繃與煩躁的感覺,那也只能連結到哭了⋯。
那要怎麼教會小孩「其實我會回來,你等我喔」,就是不再偷偷跑掉,好好的說,說出「媽媽什麼時候會離開,什麼時候會回來」。
從最初的第一次練習、第二次練習,到後面的無數次的習慣,我們已經不再偷偷跑掉了。
我說:「媽媽去旁邊買東西,10分鐘就回來了,你跟爸爸在這裡玩溜滑梯喔」。
小孩說:「好,Bye Bye」。
那一聲語調輕快的「Bye Bye」,安撫的是媽媽擔憂的心,也滋潤了媽媽「練習是值得」的心。
這是大家一起努力建立的信任。
#我喜歡從我內心出發的教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