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小孩是需要,建構知識的
說真的,我還是覺得自己在家很廢,我不是家裡的經濟來源,也不是最長時間陪伴小孩的人,但是小孩卻蠻喜歡黏著我,還有「我常常扮演跟小孩溝通」的角色。我們或許會說「那是母子天性」,但我更覺得那是因為我「在該把他當大人的時候當大人」、「在該把自己當小孩的時候當小孩」。
這是什麼意思呢?
有時候我們在面對小孩的時候,經常會忘記自己曾經是小孩,就以為有些常識「你這個孩子怎麼不懂」,而感到生氣、憤怒。我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常識,其實都來自我們不斷的累積「所聞、所見」,小孩也正在累積自己的「所聞、所見」,所以當我們覺得「你怎麼跑去玩垃圾桶」而感到憤怒的時候,其實忘了我們自己是什麼時候「知道垃圾桶不能玩」。
而我也覺得「其實跟小孩溝通」是最難也是最簡單的。
簡單的是他們的需求簡單、內心純淨,不像大人從小到大不知道累積了多少「原傷」,以至於溝通時會不自覺得投入情緒。而跟小孩溝通的「難」,是在於我們要很有邏輯,當我想要告訴他「垃圾桶不能玩」,我得要先想想「他現在懂了那些知識」,再說什麼樣的知識可以讓他建構出一個完整的常識。
而我們常常沒有這樣的能力,最後只好用一個方式「不要玩垃圾桶!!!」、「你這樣很苔哥」,用訓斥取代建構知識。
而把小孩當大人,就是嘗試的告訴他,我們大人的「所見所聞」,告訴他為什麼世界長成這個樣子。「你是小孩,你不必懂這些」這是我小時候對大人們的印象,在我長大之後,我其實覺得「不是大人不想教」,而是「不知道怎麼說」。
因為我們自己其實很少去思考,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事物產生的脈絡,我們也很少去想過,為什麼我們是我們。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,是因為曾經做過什麼、經歷過什麼,我們都經常都看著眼前發生的事,忘卻了從前發生的事,我們不知道我們所說的話,只是來自於過去累積經歷的人事物,產生的觀點。
當我們不知道什麼是"標準答案"的時候,我們就說「你不必懂這些」。
我認為的把小孩當成大人,不是態度上的尊重,不是對孩子不能生氣,而是將我所知道的事情,都嘗試的告訴他,並且告訴他,這只是媽媽現在懂的,媽媽現在經歷的觀點,讓你從我所知道的事,去認識更多的事。
而世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現在什麼比較適合,還有什麼比較有幫助。
.
.
.
最後,還記得當我剛成為媽媽的時候,我的媽媽說「你那麼不耐煩的人,一定會被小孩的"為什麼"給"問倒"」,而其實我到現在都沒有這個困擾,甚至我覺得跟小孩說話還蠻有趣的,而我只是繼續保持著「我也是小孩」、「小孩也是大人」這樣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