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一個存錢的遊戲5
說到這整個系列文,從一開始的動機梳理、目標設定、取得關鍵人物意願、集點卡設計、遊戲控制,大抵上是任何人來做,都能做出類似的存錢遊戲,而最後的小巧思,就是每個小孩的個別差異了。
話說,集點卡為什麼那麼「搞剛(台語)」,那麼用心又麻煩的「要自己設計」。而其實我當初考慮過蝦皮購物上的現成集點卡,也考慮過蓋印章、打勾勾那種我小學時期經歷過的集點卡樣式,而最後也許是能夠得到老公「關鍵人物的意願」實在太寶貴了,所以我希望「能成功」,就會覺得「我需要考慮到小孩的個別差異」。
我的小孩的個別差異是什麼?
他其實現在還是一位「不喜歡貼紙貼歪的孩子」,所以我就想到自己有一台很厲害的「標籤列印機」,又因為標籤帶寬達24mm,等於可以自製邊長1cm的貼紙,並且利用這個品牌標籤帶的優勢,所印出的標籤(貼紙),可以「重複黏貼」不會有殘膠。
再接著利用日幣匯率極低,去Amazon jp購入了「半切剪刀」,做成一個長條但可以個別撕開的小張貼紙,就達到了蝦皮購物,那些現成貼紙所提供便利,也讓自己的小孩願意去貼貼紙,不會害怕貼壞,貼壞了就撕下來再貼一次。最終⋯就是這樣一環扣一環的,讓所有的人,所有的家人,都願意一起玩這個「存錢遊戲」。
「小孩的個別差異」,其實也反應出這幾年我學習到的一件事「不要將別人家的標準放在自己家裡」,每個人能做到與不能做到的事情都不一樣,對貼紙很堅持很不擅長,並不是「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固執」。回歸到我們最初的目標「是利用買機器人的欲望來練習存錢」,那集點的方式、貼紙要怎麼貼,我就覺得是可以換個方法來做到的。
而整個存錢遊戲到考慮貼紙這種小細節,要說媽媽很用心也對,要說媽媽很無能好像也對,而其實教養真的沒有標準答案,純粹就是每個家的資源不同,每個家的問題不同,而我們怎麼用我們「能做」的事「來做些什麼」。
.
.
.
最後,有關這個系列文…
我其實很久沒寫系列文了,而這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。回顧當初會寫,是我老公安迪哥一句話「老婆,你這個做很好耶,你要不要寫成文章啊」,然後我就寫了,但我想「他應該沒想到我會寫成五篇⋯六千個字⋯呵呵」。
而我現在回過頭看,我都會覺得這確實不是一個「三言兩語」可以說完的「存錢遊戲」,它可以成功,可以有用,可以玩的下去,其實都有脈絡,有一些原因,有一些思考,其實相當有趣。
最有趣的地方,你就像拿「自己的人生」做實驗,而且是拿人生當中的「某某一小塊」,去實驗你這些日子的各方學習、各方觀察。就像圖文運用,到底有沒有用,其實在這個遊戲的每個人都能給你一些回饋,可能不是用「你做的很可愛」來回饋,而是用「我看得懂,所以我沒有任何疑問」來回饋。
而「小孩的反應」也是相當的真實,就像「自己吃飯飯吃五口」這個任務,是成功的讓「都要阿婆餵飯」的狀況整個大改變,卻也像「績效設計」所說的「KPI的限制」那樣,小孩自己會數,滿足了吃五口,就喊著「我吃完五口了,媽媽餵我」,真的是真實的讓我覺得「又好氣又好笑」。
所以,就是血淋淋的去經歷了那些書上、課程講的真實,也默默的又明白了一些事情。我們凡人,學了那麼多知識、職場成功的管理理論,又因為是凡人,可能學了也只限於懂,只限於放在腦袋,而不可能有機會去嘗試在「真正的帶人或管人」。
但換個方式用在家裡,用在自己的人生,我覺得是一個很不同的角度。我們常常花百分之一百的心思在別人的人生,在完成別人的人生,就像我們花很多的心思在公司、職場上面,反而對「自己的人生」然後用著「直覺」,或許這件事是可以有所調整的,或許我們該給自己的不能只是「直覺」。
也是可以把學習而來的東西,用在自己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