諮商師說「你真的很希望先生開心」,原來就是指情緒界線
去年諮商師跟我說「你真的很希望先生開心」,而我大約花了一年的時間,才明白這句話的意義,那就是「情緒界線模糊」,說的簡單點就是無意識的為了「家人的情緒負責」,事情就發生在「兒子幼稚園的獅頭勞作」。
如同前陣子的發文,我說了自己消失沒有寫文章,是因為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忙碌,這樣的忙碌,讓自己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追劇,而追劇是一種強迫式放空,為了讓自己不斷的維持「可以讓工作任務達成」,所以我犧牲了家庭。
這種犧牲,當然不是不理、不問家裡的事,而是就是沒辦法注意到一些細節,於是就「出包」了。小孩1/10要「獅頭」來練習表演節目,我們家卻是到了1/8還整個外殼都沒有,從幼稚園老師「通知」,到1/8都已經三週了⋯卻是連個殼、連個「動工」都沒有,而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夫妻都以為「獅頭是在學校做的」,不是在家裡的親子勞作。
因為一直誤解,所以兒子一直喊「我不會做獅頭」期待我們幫忙,但我們都搞不清楚,以為是他逃避在學校的作業,不會做、不願意做就一直喊「想要大人來代勞」,而最後彷彿弄到全校只剩我們一家「沒有獅頭」,而且是連個半成品都沒有的情況,這就戳中了老公的點。
老公的那個點,我的猜測是一種「羞愧感」。一個是讓自己孩子「最後一名」的感受,還有一個是讓「老師特別叮囑」,讓人覺得我們「家庭失格」的標籤,最後則是「覺得自己沒當好爸爸」的「害怕」。所以老公一整天都臭脾氣,步伐走的特別快,說出的語言字字帶著不滿,每一句話都在究責「是誰的錯」,是誰沒傳達清楚,是誰造成這種窘境。
而以前的我,對於這樣的老公,會急於處理他的情緒,我可能會先道歉,先解釋,也可能會惱羞成怒的跟他吵起來,落入是非對錯的爭辯。可是這次⋯我讀到了他的羞愧感,讀到了他現況的根源,而那個根源,也是來自於一個人無法扭轉的「潛意識」,是潛意識中的「羞愧」,一個人就算外顯多理性,一旦踩中,都只能是排山倒海的情緒包覆了自己的全身,特別是對於親人,更不會掩飾。
所以「處理」老公的情緒,根本就沒有意義了。而「處理事情」其實並不難,反正只要一天內做出「獅頭」,再找機會讓幼稚園老師知道「我們的誤解」,我們純粹只是不知道這是「家庭親子勞作」,這樣估摸就能船過水無痕,誰會一直記得獅頭的事,終究不過只是還能彌補的失誤。
而「我很想要老公開心」就是因為無意識的為了他的情緒承擔了責任,承擔責任就是「我需要為了他的不好,而負責」,要負責「讓他好起來」,但其實⋯他的情緒來自他的潛意識,根本與我沒有關聯。而當我不自覺的承擔他的情緒,納為自己的責任,那個就是「情緒界線模糊」。
所以獅頭這件事,我選擇「噤聲」,不該說的就放在肚子裡面,選擇觀望他的情緒,慢慢引導他出門、買材料、畫設計圖,只幫助他決策,不再就他的情緒討論與檢討,因為當潛意識的羞愧貫穿全身,我說了什麼也不會有用處,終究要他自己懂自己。
於是老公的情緒,也隨著獅頭完工,隨著他自己比較和緩的時候,向我打聽「我後來怎麼跟幼稚園老師解釋」,並覺得我的解釋有理,不再勾起他的羞愧感,那這件事也就吿一段落了。
最後的插曲,是我主動跟林小印提起這件「突發事件」時,我跟林小印說「我破關了」,因為我終於感受到這個就叫「情緒界線模糊」,原來這個名詞就是「長成這個樣子」。那為什麼我會很想,主動跟林小印提起這件事,因為促使我開始思考「潛意識」的人就是林小印,她是啟蒙我這個感受的老師。
註:可於google搜尋 林小印老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