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力,不在於測驗的結果
最近我又參加了一種神奇的測驗,我稱之「雙數字加加」,這個測驗在時間限制內,要不斷的做「二數的加法」,然後取「加總後的尾數」為正確答案。在這個測驗中,我看不到別人成功的回答多少題,但是從核對答案的氛圍之中,我發現我回答的是「最少題」,可見我的算數能力真的很弱(笑)。而這樣的我,在數位化的工作環境還能生存,甚至不至於覺得自己是笨蛋,我想這是因為「這已經不是一個天賦能力"影響"人的一生的世道了」。
能力,不在於測驗能夠測出的維度,而在於測驗測不出來的維度。
小時候,我數學成績就很差,我覺得我這一生「數學不是我的朋友」,但有趣的是,當我找到模式、找到方法,我也曾經微積分拿98分。後來在職場工作,因為本業是HR(人資),需要做加班計算,那個時期我很痛苦,因為我常常加法都會算錯,算到懷疑自己是笨蛋。隨著數位化的來臨,沒有人再用紙本來做加班資料了,乘著這個轉變「我就用Excel寫公式做計算」,徹底了擺脫加加減減的「數學沒天賦」,有人說我很聰明「Excel用的這麼好」,其實我是因為不聰明,所以 Excel用的好。
而最近,我常常覺得,我們的思考是被過去教育與考試制度箝制的。當我基礎能力不好、國文、數學、英文不好,也就認為自己「不夠好」、「自己是笨蛋」。卻沒想過,我們一直以為的教育、能力的「評價價值觀」,根本就不是「真正能夠評斷一個人"有沒有能力"」的方法,更遭的是「我們相信了」,因為我們相信了,所以相信了自己就如同評價那樣「沒有能力」。
可是,真正外面的世界,我數學不好,但我可以用計算機、我可以用 Excel,當我英文不好,我可以用 Google翻譯。能力不會只限於「能被評測的項目」,善於用其他的方式、方法來輔助自己的不擅長,其實也是一種能力。
試問,有多少人做完測驗後,就懷疑自己其實沒有能力,比不過別人,又在這樣的比較中,就這樣的否定了自己。而我覺得「測驗本身沒錯」也不需要去「挑戰考試測驗制度」,而是「當我知道自己的不擅長」,在這個知識、方法論這麼齊全的世道之中,我怎麼去轉化「我的能力」,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思考。
用思考,解決問題、面對自己、愛護自己。
.
.
.
對了,我已經把微積分還給老師了,不要來問我喔(遮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