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是在花錢,我是在省錢
話說,當我把新買的iPad 帶回家的時候,我老公臉很臭,因為老公覺得我又花錢了,而我很機車的跟他說「我是在幫你省錢」,老公覺得很斥之以鼻,可是我到覺得「這是一次正確的小規模嘗試」。
前一陣子我有分享過 Joe 張國洋的TED演講【專案管理是你最好的人生指南】的影片,影片提到「我們其實很難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所以我們可以做小規模的嘗試」,而我的新iPad 就完成了一個小規模的嘗試,使得讓我省下「亂買兒童美語教材的一筆開銷」。
一開始想買iPad的「動機」,是因為我想看電視劇(誤),而後來則是因為「小孩的美語教育」…等等。然而,這次的購物經驗,其實也發覺到一件事「購物是一種自我了解的過程」,因為購物反應了「我們的焦慮」。
我對小孩的教育是偏向蒙式教育,也認為沒有必要很早給小孩雙語教育,但是每次看到小孩「碎碎的念著」英文單字,就有一種徬徨的想法「他是不是很有天份」、「我是不是應該為他做些什麼」,會不會我現在不做些什麼,就錯失小孩學習的良機?
恩⋯其實我也不知道
「我其實不知道」面對小孩的語言教育,應該怎麼做才是足夠。而我「其實知道」當我面對這種焦慮感的時候,是最容易受到「美語教材推銷」的誘惑,而不小心「熬不過自己內心的焦慮感」,就不小心買了一套十幾萬的美語教材回家。
然後,當我們在討論「買與不買」的問題,常常會定錨在討論「能否下定決心陪孩子讀」,來決定要不要買美語教材,卻忽略了背後真正的購買動機,其實是「我是不是應該要做些什麼」的焦慮感。當這種「焦慮感」存在的時候,就會覺得「陪伴孩子讀,我一定做得到」,而後來的陪讀,究竟是因為購買決策之下的「不得不做」,還是真心覺得要這樣做,其實是很弔詭的。
會不會一開始,其實「買」這件事,就能夠「不存在」。而我,只是知道我有這種困難,也知道壓抑是沒有用的,所以開始拓展選項「破解自己的迷局」。
於是,我聽說有款 iPad APP可以用來啟蒙美語,很多買了數十萬元美語教材的家長,最後都訂閱了這款APP的使用權,既然想要「為小孩做些什麼」,那就做一個有退路的嘗試,於是我買了 iPad 。好笑的是,我的 iPad 入手之後,這款 APP得到小孩的青睞只有三天,連免費試用期都還沒過,就宣告這個嘗試結束了,也一併解除了「我的焦慮」,那個我覺得「我應該為小孩做什麼」的焦慮。
最後,當我跟老公分享這個「小規模嘗試的實驗結果」的時候,老公只覺得啼笑皆非,並且表示「他都不會有這種,是不是"該為小孩"做些什麼的焦慮感」。而我覺得「一個人成熟或不成熟」,其實就是會不會產生這種焦慮,還有能不能意識到自己行動背後的焦慮。
而我就是一個從「衝動去買下一套東西」的人,轉變到意識到「其實是焦慮在驅使自己行動」。而我現在比較喜歡生活隨遇而安,偶爾翻翻這本書,偶爾翻翻那本書,而不是因為花了錢,強迫自己使用某個特定的東西。
參考資料:
專案管理是你最好的人生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