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為我對自已夠坦承,其實「我不坦承」
我以為我對自己夠坦承,其實並沒有。第一次的諮商對話,我感到收穫滿滿,找到那個內心難過的自己,我淚流滿面。在第二次的諮商會談,我卡住了,我環繞著問題,卻無法跟陳老師找到線索,發生了什麼事?
原來「我不坦承」
第二次跟陳老師的談話後,甚至一度懷疑「諮商真的有需要嗎?怎麼我這次沒有感到收穫?」。而洗澡讓我找到原因了,曾經聽說洗澡是整理思緒的神秘場所,這一次我覺得還真有可能。
在第一次的諮商經驗,我覺得諮商要夠坦承、夠放下自我以及不能害怕,不能害怕「自己不夠完美」,而我以為我是這樣的人,我以為做到這點,對我來說很容易。
而真正要挖掘到一件事,可能來自要面對「自己錯了」。我努力的對陳老師繞過去,而且還是用盡我現在的所思所學,我現在有多強,我就有「多會繞」,所以最後什麼也找不到。
逃避「脆弱與好像做錯的自己」是永遠都在的一個意識,只是訓練改變了我們去看待做錯的自己,我看似比較接受別人說我那裡可以改進,但其實是後天學習了怎麼看待「自己的錯」,自己真正深層的那個錯,被藏的很隱密,隱密到自己「以為沒有事」。
我現在是OK的
那件事就這樣子吧
但真的沒事了嗎?
我覺得不是,所以下一次我會好好坦承被我自己埋藏起來的「自己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