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這麼害怕犯錯,因為充滿了羞愧感

再次去找諮商的陳老師,我覺得很需要勇氣,那個勇氣是因為「家人的擔心,讓我覺得我不夠努力」。而一開始就像見老朋友那樣,我跟陳老師分享「我幫兒子找了很滿意的幼稚園」,還跟他分享我們家最近的照片,我想告訴她「因為遇見妳,我更好了」。結束諮商後我化解了一些心結,也知道了為什麼「我這麼喜歡兒子的幼稚園」…因為我覺得,我不會害怕小孩遇到跟我一樣的事了。​

我其實一直沒想過,為什麼我可以把國小一、二年級的事,記得這麼的清楚。而現在我有些明白為什麼了,原來我在那裡有著「未曾結開的心結」。​

我跟陳老師的討論是疫情中的情緒,那個情緒叫作「阿雜」。我對於「分流上班」是感覺很疲倦的,這一週在公司工作,下一週在家裡工作,這種切換,我就是覺得「阿雜」。在那個梳理的過程中,發現了自己的原則,這種原則就是「最好每一天的劇本都是一樣的」,不是說每天做一樣的事,而是每天的框架要是一樣的,因為只要不一樣,我就很容易「犯錯、失誤」。​

我害怕「犯錯、失誤」,因為我害怕被「斥責」,那個「斥責」,讓我想起了國小的長髮老師。​

「長髮老師」大約是學校最氣質最漂亮的老師,她跟學校最年輕有為的男老師結婚,她不是音樂老師但會彈鋼琴,但我從來都不覺得她的鋼琴聲好聽。那個時空中的我,在班上成績是倒數的,我就像有學習障礙一樣,同樣跟大家坐在一間教室中,我的腦袋裡只有「玩」,只有怎麼讓別人跟我「玩」,於是我學不好所有的學科,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是對的,於是長髮老師有一次很生氣,將我交出去的習作本,在公眾之下從教室的這頭,丟向教室的另一頭,小小的我在那個當下不知道什麼叫羞愧感,而我現在知道那個就是「充滿羞愧感」。​

於是,在我未來成長的日子,「斥責」就連結了那個小小的我,連結了那個面對老師丟習作本,在旁邊惶恐搓揉雙手的自己。所以我盡力避免自己被「斥責」,我盡力避免自己「犯錯、失誤」,所以我的生存策略就成了「每天的框架,最好是固定的」,這樣我就不會容易「犯錯、失誤」。​

「長髮老師」的效應其實很長,記得我到了國小五年級、六年級,那時候的班導師已經不是長髮老師,我的成績雖然不是名列前茅,但也經常都在前十名,還記得那時候的自己,內心經常有個想法「長髮老師,我不是像你否定的那樣"差勁"」,我記得我五、六年級導師的名字,但我記不起長髮老師的名字。我想我的內心討厭這位長髮老師,討厭了很久,但是回憶起長髮老師跟他的年輕有為先生,曾經失控在上課時間夫妻冷戰,我想「老師也有老師人生的課題」,也或許「老師也不是在做她喜歡的事」。​

那為什麼我會滿意自己為兒子挑的幼稚園,因為我覺得「那裡的老師,都喜歡自己的工作」,我不需要擔心「長髮老師」的存在。而這個對「長髮老師」的心結,我覺得我還沒準備好要去打開,但是我現在知道了「原來是因為這樣子」。我是不太認為世上的老師都要神聖不能犯錯,因為老師也是人,跟我一樣會不知所措,跟我一樣對職涯迷惘,我總覺得答案在於「怎麼在未來」培養著自己與兒子「我們遇到每個老師」都能學到東西。

去諮商讓自己擔心自己不夠努力,但從這樣的發現看來「會不會就像是挖寶」呢?

Next
Next

能寫的時候就寫,活在當下的勇氣